在线投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
开封星空平台,星空(中国)文化景观区内的张钫铜像。张钫为该校创始人之一。黄河水院供图
□记者 盛夏 实习生 李梦竹 通讯员 王亚飞
引 子
慈善救灾事业,以博施济众为目的,养、教可称其重要的两个方面。
中国传统慈善机构大都重养轻教,这种情况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。
随着西方慈善思想的传播,近代人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新认识:“今者中国各善堂养则有之,教尚未备,且以言夫养……此外,即或有义塾以训贫孩亦唯是略能识字文义。”《申报》曾发社论道。
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、大慈善家熊希龄认为:“慈善救灾主要是救人之身,慈善教育则是救人之心。”他又道:“在当时国家腐败、政治堕落、军阀统治的社会条件下,人的身是救不胜救的,而欲真正使人得救,就必须先医治这个社会。而欲医治这个社会,就必须先医治人心。”他以自己的实践,摸索着教育救灾的道路。
张钫受中西方慈善思想的熏陶,在其数十年慈善救灾生涯中,矢志不移于教育救灾。
1930年,他在开封贡院成立灾民教养院,为辍学青少年复学复课,鼓励他们在“困难中磨练意志,刻苦读书”。
1944年,河南沦陷后,逃往陕西的灾民中有中学生350余人,张钫设法安排他们上学,并发给补助。
但凡时局稍微安定,张钫就要办学。他深信:“盖养之者,饱暖一时;教之者,饱暖终身也。”他希望通过教育,改变更多底层百姓的命运。
张钫先后创办了铁门小学、观音堂煤矿子弟小学、河南省水利工程专科学校、嵩岳中学、西北中学等。他认为,读书目的应该是“有志之士,当立志做大事,不可立志做大官”。他所认为的“做大事”,就是做利国利民的事。
抗战时,河大多次搬迁,许多师生逃到西安,张钫利用旅陕河南同乡会会长的名义,给予这些流亡学生极大帮助,几乎有求必应。
被他资助完成学业的孟志昊撰文道:“张钫身为儒将,保护文物,刻印古籍,重视教育,扶持河大,兴办学堂,扶持贫困,自助学生,受益者何止万千,成才者其数无算。”
创办四所中小学开启民智
▲
▲
新安铁门小学是张钫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。